今年,金沙縣以500畝以上壩區為農村產業革命的主戰場、主陣地、主平臺,堅持補短板、強弱項、揚優勢,按照“市場所需、本地適宜”原則,聚焦低效傳統玉米調減和蔬菜、食用菌、有機高粱、“優質稻+”等特色優勢產業,全面推進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,促進壩區農業規?;?、標準化、集約化,輻射帶動全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。
采收茶青 李朝舉 攝
抓好基礎設施配套。對照有效灌溉率80%以上,田間道路通達度90%以上的目標任務,按照“填平補齊”原則,積極整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各類項目、資金,重點推進壩區土地平整、土壤改良、灌溉排水、田間道路等方面建設,提升產業抗自然風險能力,確保優先完成考核指標。結合壩區產業發展需要,注重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全產業鏈的配套銜接,重點加強冷鏈倉儲、加工分揀、物流運輸等配套設施。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申報實施基礎設施獎補項目,落實好基礎設施建設財政獎補政策。
茶葉種植有序推進 李杰 攝
提升壩區綜合效益。以壩區土地100%高效利用、傳統低效玉米種植實現全調減、平均畝產值達8500元以上為目標,按照“市場所需、本地適宜”的原則,優選“短平快”蔬菜、食用菌、有機高粱、“優質稻+”等產業,合理安排茬口銜接,集成推廣“一年多季”“一田多收”“一業多效”等高效種植模式,大力培育壩區主導產業,結合金沙縣氣候條件,重點抓好秋延晚和春提早蔬菜的生產,獲取最大的社會及經濟效益。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,提高壩區經濟效益和防災減災能力,實現壩區主要農作物政策性保險參保比例60%以上。
金沙貢茶茶葉基地 陳亮 攝
注重農業科技支撐。推進種養結合,加強良種良法良制、綠色防控推廣,實現全省壩區良種良法覆蓋率100%,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60%以上。選派農技人員技術指導壩區,實現每個壩區一名縣級農技人員、一名鄉級農技人員全覆蓋。加快要素集聚和業態創新,大力發展壩區農產品加工業,促進市場流通、休閑體驗、農業服務業等產業融合,輻射和帶動周邊區域產業發展。支持有條件的壩區發展智慧農業、物聯網、“互聯網+農業”,實現現代農業生產的實時監控、精準管理和遠程控制,提高壩區生產集約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加強農業投入品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,支持壩區新型主體入駐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,推進農業綠色發展。
辣椒育苗現場
不斷優化組織方式。堅持強龍頭、創品牌、帶農戶,充分發揮龍頭企業、合作社和農戶各自優勢,推廣“龍頭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的組織方式,推動壩區土地集中流轉實現規模經營,提高組織化程度,實現壩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覆蓋。用活壩區支持政策,開展壩區精準招商,著力引進一批有實力、有市場、有信譽的龍頭企業。大力推行由黨支部領辦合作社,強化黨支部政治引領功能聯結群眾、發展產業,以集體資金、資產、資源入股,群眾以勞動力、土地、資金等入股,把群眾組織起來規模經營、抱團發展,建立村集體與群眾利益共享、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。
沙土鎮三合村辣椒育苗現場 何勤 攝
扎實做好產銷對接。通過開展農校對接、農超對接,積極開拓縣內市場,引導縣內農產品配送企業足額采購本地農產品。全力開辟廣州、重慶、成都市場,積極申報粵港澳菜籃子備案基地,推動農投公司在廣州、重慶、成都成立果蔬銷售窗口。嚴格標準,持續做好做實現有15萬畝訂單蔬菜產業、15.5萬畝訂單有機高粱產業,帶動其它農產品訂單種植,努力實現以銷定產、以產促銷。
群眾務工忙 彭云棟 攝
完善利益聯結機制。持續加大“三變”改革力度,加快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步伐,做實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,推動100%的農戶加入合作社。大力推廣訂單生產、反租倒包、產業托管、入股分紅、資產收益等利益聯結方式,合理確定貧困戶在產業鏈、利益鏈、價值鏈中的受益環節和份額,確保通過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成效。
蔬菜基地務工忙 彭云棟 攝
狠抓低效作物調減。堅持“因地制宜、效益優先”的原則,壩區所在鄉鎮(街道)在編制完善“一壩一策”實施方案時,將低效作物調減計劃落實到地塊。同時,根據壩區圖斑建立種植管理臺賬,按照縣領導包壩區、鄉領導包圖斑、鄉村干部包農戶的模式建立包保責任制,進一步壓實責任,全面落實高效作物種植計劃,確保2020年壩區無低效作物種植。 (王先剛 朱世彬 潘磊)
羊肚菌基地 王先剛 攝